凉山普格:稻渔田里说丰年
2021-08-25 18:02 来源: 凉山日报
举报

则木河,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的母亲河之一,浇灌了大片的土地,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普格儿女。

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,国家发展资金的不断投入,逐渐改变了则木河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。

如今,普格县五道箐镇特尔沟村的稻鱼共生体验园里,稻绿鱼跃,天鹅俯飞,大棚里众多村民忙碌着……一片现代农业产业园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现代的气息,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的“上班作息时间”生活。

2018年,普格县在特尔果村创办了绿臻农业生态科技(普格)有限公司,在园区种植有机红米,并在田里养鱼养虾,同时发展其他农产品项目,取得良好效益。 

特尔果产业园区。英比韦慕 摄

目前,特尔果村“稻鱼共生体验园”已发展成为普格县最大的冷水鱼生态养殖基地、红米有机种植基地。村集体和村民也逐步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。前者与企业签订协议,联合经营园区项目并获得收益分成;后者通过流转土地、入园务工,获取相应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劳动报酬,同时学习新的种养技术。

政府引导,企业主导,村企共建,一个全新的产业共同体在特尔果村逐步成形,并快速向则木河流域复制推广。

距离特尔果村不远处洛脚俄补村流转整合连片山地1800亩,引入企业与村合作社联合经营,栽种中华黄桃等经济果树,养殖中华蜂、高山黑乌鸡、黑山羊和高山黑猪等……

在螺髻山镇黄草坪村和甲甲沟村等,复制了特尔沟村的模式,纷纷引入公司,冬桃产业、蓝莓产业等现代农业产业正在加快建设的步伐。

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,有力促进了则木河流域的乡村振兴发展。

“以前都是春种秋收。”在园区内务工的五道箐镇特尔果村的阿则子打告诉记者,以前是春天播种后还要看天吃饭,如果不风调雨顺,那收成就大大的减少,而且村民们一到秋收结束就闲置下来,没有了收入;现在不同了,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,还是户外温度低至零下的深冬,走进大棚内,总能够看到翠绿盎然的“春意”。因为园区一年四季都需要工人,我们一年四季都这里务工,不断增加了收入。

除了一大批像阿则子打一样得益于现代农业园区务工收入的外,也有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其他产业的村民们。

螺髻山镇甲甲沟村。英比韦慕 摄

螺髻山镇甲甲沟村的沙马油拉因为自己家的土地都流转于种植冬桃、蓝莓和烤烟,有了流转费后购买了一辆东风牌运输车搞起了运输业,乌东德电站建设、攀钢钒钛基地发展、普格县的安全住房建设等都留下了他辛劳的身影,也获得了不菲的报酬。现在他们一家不仅住上了漂亮的房子,还在螺髻山镇街上购置了新家,老婆孩子在镇上居住,小孩在镇中心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。

和沙马油拉一样,家住五道箐镇特尔沟村的则土拉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园区后,也购买车辆搞起了客运,条件改善后,小孩接受了更好的教育,他期盼着孩子们都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“我们家应该算是小康之家了吧。”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后,螺髻山镇黄草坪村的阿史看准了旅游业的发展,2017年开始,她东拼西凑搞起了一家农家乐和一个加水带洗车的副业,目前,阿史一家已还清了债务,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。

如今,则木河沿岸,各种产业正蓬勃发展,逐渐改变了过去春耕秋收的单一农业产业。

踏着春风而行,则木河沿岸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蓝图。

“依托则木河源头(海拔3100米)——五道箐镇特尔果村红米主产区为起点,向螺髻山镇甲甲沟村和黄草坪村等延伸,打造普格县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3000亩。”普格县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按照“立项目、建基础、引企业”的思路进行建设,以“公司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的利益链接机制来体现产业扶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项目以特色种植、休闲体验观光为亮点,打造省级田园综合体,走原生态农业之路,从农旅结合入手来拓宽增收渠道,构建成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高寒粳稻红米+鱼的共生,集休闲、体验、康养一体的原生态示范基地,培育成为该县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,实现产业辐射带动,助力乡村振兴。

蓝图已经绘就,未来可期,则木河两岸的乡村振兴有了“领头羊”,奋斗正当其时。

 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
推荐阅读